城轨类教材 > 城轨运营
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
书号:9787113301934 套系名称:无
作者:宫同伟 出版日期:2023-05-01
定价:78.00 页码 / 开本:无 /16
策划编辑:李中宝 责任编辑:李中宝 许璐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类 适用层次:高等教育
最新印刷时间:2023-05-01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暂无)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本书聚焦城市轨交站域这一特殊城市空间单元,以时空行为为研究视角,将城市轨交站域放置于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背景下,构建了“时间 + 空间”“城市 + 街区”的整体研究框架,研究其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等要素的时空作用和发展的过程。 本书以天津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 GIS 平台空间分析技术,使用多源时空数据与传统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城市轨交站域的时空聚集规律和功能组织特征,归纳城市轨交站域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接驳规律,提出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策略。
1863年世界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英国伦敦大都会地铁运营通车,自此轨道交通作为大都市重要的交通方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69年建成通车的北京地铁1号线是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此后的30多年间中国轨道交通建设事业发展较慢,仅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香港、台北六个城市开通运营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入21世纪,南京、武汉、长春、深圳、重庆等一大批城市纷纷加入城市地铁建设行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了持续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今。2021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线路和运营里程总量均居世界首位,而且运营里程排行前十的城市中,有七个来自中国。这些数据足可以表明新世纪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之迅猛。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问题成为城市研究的重点,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地理等学科纷纷将研究目光投向轨道交通与城市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区域,即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是轨道交通站点的合理辐射区域,也是本书的研究对象“轨交站域”。本书聚焦了城市轨交站域这一城市空间发展的增长极,主要研究其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等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相互的作用并逐步发展的过程。研究将城市轨交站域放置于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背景下,将城市轨交站域作为行为活动的集合,揭示轨交站域的时空聚集规律和功能组织特征,归纳轨交站域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接驳规律,提出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策略。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理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规划理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理论和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理论的梳理评述,认为当前需要加强城市轨交站域时间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此为切入点确立了“时间+空间”和“城市+街区”的整体研究思路。在这一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城市层面上研究了城市轨交站域的功能组织和时空聚集,街区层面上研究了土地利用和交通组织,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空间发展策略建议。研究中除了使用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统计年鉴等传统数据,还大量使用了POI数据、城市热力数据、路径规划数据、签到数据等网络开源数据,并基于GIS平台研究了各类数据的分析方法,以求更加全面客观的描述城市轨交站的空间发展状态。在实证案例选择上,结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阶段,选择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骨架系统基本完成,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初步显现的天津市,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当前中国城市轨交站域建设的一些典型特征和共性问题。 本书的主体内容基于作者近年来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也是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天津市轨道交通接驳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TJGL21-026)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课题组多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协助,参与了本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2020级规划专业研究生王天、马秀秀、王巧叙,参与了轨交站域商业空间发展研究及轨交站域交通接驳研究相关章节的撰写和修改,2021级规划专业研究生樊晓慧、杨燕敏、孟雯、刘浩宇,参与实地调研、数据获取、整理与初步分析、图纸修改等基础性研究,规划专业本科生刘媛媛、郭旭、付洪波、张雪晨、魏雪涔、张雨蒙,参与了轨交站域接驳空间研究和共享单车研究相关章节撰写和修改,一并表示感谢。 从“驴行之道”到“人行之道”,交通始终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人类城市跨入轨道交通时代不过百年,拥有轨道交通城市的比例也不在多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代革命性客运交通方式诞生之前,轨道交通仍然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塑造者。本书作为一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真诚的希望得到各界人士的批评指正。
第1章 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概述 1 1.1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背景 1 1.1.1城市轨道交通与轨交站域发展现状 1 1.1.2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意义 2 1.2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视角 3 1.2.1时空行为研究发展 3 1.2.2数据基础及研究手段 4 1.2.3中国时空行为相关研究 4 1.3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实践经验 5 1.3.1东京的环状放射式轨交网络 6 3.2.2巴黎多中心放射式轨交网络 6 3.2.3 香港搭接放射式轨交网络 7 1.4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技术支撑 8 1.4.1 空间分析技术 8 1.4.2时空数据构成 8 1.5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对象 9 1.5.1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理论对象 9 1.5.2.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实证对象 10 1.6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1.6.1研究维度与层面 13 1.6.2主要研究内容 13 1.6.3主要研究方法 14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理论基础 17 2.1城市空间研究理论 17 2.1.1中心地理论 17 2.1.2点轴理论 18 2.1.3空间可达性理论 18 2.2轨道交通研究理论 18 2.2.1线网规划理论 18 2.2.2站点规划理论 19 2.3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互馈研究 20 2.3.1空间形态研究 20 2.3.2功能分布研究 21 2.3.3空间环境研究 22 2.4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研究 22 2.4.1土地利用研究 22 2.4.2用地优化研究 24 2.4.3交通需求研究 25 2.4.4轨道交通接驳 27 2.5相关研究述评 29 参考文献 29 第3章 城市轨交站域功能组织研究 31 3.1 轨交站域功能组织研究的数据基础 31 3.1.1 POI数据特征及其分析方法 31 3.1.2功能组织分析的POI数据来源 32 3.1.3轨交站域功能识别方法 33 3.2轨交站域功能识别 35 3.2.1轨交站域POI统计 35 3.2.2轨交站域功能主导因子提取 38 3.2.3轨交站域主导功能因子评价 41 3.2.4轨交站域功能分类及分布特征 49 3.3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轨交站域功能组织分析 52 3.3.1轨交站域功能组织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52 3.3.2城市主中心轨交站域功能的聚集与分异 55 3.3.3城市副中心轨交站域功能的完善与成熟 56 3.3.4社区中心轨交站域功能的多元与均衡 57 3.4典型轨交站域商业功能空间研究 58 3.4.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8 3.4.2商业业态水平空间分布 60 4.4.3商业业态垂直空间分布 66 3.5本章小结 69 参考文献 69 第4章 城市轨交站域时空聚集研究 70 4.1轨交站域时空聚集的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70 4.1.1百度热力时空数据 70 5.1.2基于热力等级的空间聚集分析方法 72 4.2城市轨交站域时空聚集的特征分析 72 4.2.1轨交站域空间聚集的时间变化特征 72 4.2.2轨交站域时空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 73 4.2.3轨交站域时空聚集的等级结构特征 91 4.3基于热力分析的轨交站域时空聚集影响机制 93 4.3.1职住分离导致的轨交站域时空聚集失衡 93 4.3.2 SOD布局模式增强了轨交站域时空聚集差异 100 4.4典型轨交站域个体行为聚集研究 105 4.4.1数据来源 105 4.4.2轨交站域个体行为时空变化特征 106 4.4.3轨交站域个体行为空间聚集模式 108 4.5本章小结 111 参考文献 111 第5章 城市轨交站域用地与交通研究 113 5.1轨交站域用地布局分析 113 5.1.1用地构成与人群活动相关性高 114 5.1.2 居住用地布局类型多样 118 5.1.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布局两级分化 120 5.1.4商业服务业用地居中分布 121 5.2城市轨交站域开发强度分析 123 5.2.1开发强度与人群活力基本呈正比 124 5.2.2开发强度与轨交站点距离基本呈反比 125 5.3轨交站域道路系统分析 127 5.3.1道路道路路网形态多样 127 5.3.2路网密度圈层差异较大 129 5.3.3外围层路网通达性较差 133 5.4轨交站域公交及步行分析 134 5.4.1公交通达性差异较小 134 5.4.2步行等时线形态多样 141 5.5本章小结 148 第6章 城市轨交站域慢行交通接驳研究 150 6.1城市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空间特征与优化 150 6.1.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50 6.1.2 慢行接驳空间特征分析 151 6.1.3慢行接驳空间优化设计 155 6.2城市轨交站域步行接驳路径优化 161 6.2.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62 6.2.2接驳效率特征研究 163 6.2.3接驳品质特征研究 166 6.2.4接驳路径优化对策 171 6.3城市轨交站点共享单车接驳研究 172 6.3.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72 6.3.2共享单车接驳空间特征 173 6.4.3共享单车接驳优化设计 182 6.4本章小结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7章 城市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策略 189 7.1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策略 189 7.1.1构建“网络化”的轨交站域空间结构 189 7.1.2优化单体轨交站域空间布局 190 7.2轨交站域空间发展的规划保障策略 192 7.2.1确立轨交站域在空间规划的地位 192 7.2.2总规层面轨交站域空间结构发展引导 193 7.2.3控规层面轨交站域空间布局开发控制 193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95 8.1主要结论 195 8.2研究展望 196?
宫同伟,天津城建大学,教师,所属专业城乡规划,博士研究生,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2001-2009,山东建筑大学,本科、硕士;2011-2017天津大学,博士;2009至今,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天津城建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总工,天津市控规专委会委员,规划学会青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空间设计、轨交交通与土地利用。从事城乡规划相关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项目1项,主持在研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市社科基金、天津市政府咨询项目等10余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近3年主持完成总规、控规、概念规划、产业规划、乡村振兴、城市设计等各类工程项目30余项。
本书适合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空间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学科教师和研究生的辅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