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 > 制造大类

工程制图

书号:9787113111762 套系名称:高等学校工程图学系列教材

作者:蔡小华 钱 瑜 出版日期:2010-08-01

定价:32.00 页码 / 开本:292 /16

策划编辑:杨勇 责任编辑:秦绪好

适用专业:无 适用层次:本科

最新印刷时间: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本书以教育部制订的《高等学校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最新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并结合编者多年来的教改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本书优化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旧的课程体系,文字叙说简练,图文并茂。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基础、轴测图、组合体、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及AutoCAD 2010计算机绘图软件应用。本书与《工程制图习题集》配套使用。本书适于作为高等学校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         工程制图是工程技术人员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在工科院校学生培养体系中历来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现代设计方法的改变,工程图学的培养目标已由工程制图的技能训练转向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创新意识与理念的培养,工程制图面临着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及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学时大幅度减少,这就对本课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高等学校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最新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为依据,从工程实际出发,以应用型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结合编者多年来的教改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优化教学内容。在内容编排上,删除了那些从课程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出发而安排的深层次的知识内容。特别是画法几何部分,文字叙述简练,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自学。(2)突破旧的课程体系。将三视图的概念提到点线面投影分析之前,让学生先接受由三维到二维和二维到三维的转化训练,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同时,将轴测图安排在组合体之前,强化了徒手绘制轴测图。经过“视图→轴测图→视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空间构形能力由弱到强,这种效果在组合体学习中能充分体现出来。(3)适当增加构形设计内容。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形体构形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强化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尺规绘图、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是制图的基本技能。手工绘图和尺规绘图体现在各章节的例题之中,计算机绘图单设一章,便于较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绘图的基本命令,内容精练,图文紧密结合。(5)与本书配套的《工程制图习题集》经过精心编写,既注重学生通过基础题目掌握基本知识,又注重学生通过提高题来提高解题能力。本书适于作为高等学校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蔡小华(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及附录)、钱瑜(第九章)、薛小雯(第四章)、朱佳金(第一章)、蔡召冲(第八章)、王跃进(第五章)、鲁屏宇(第七章)。本书由蔡小华、钱瑜任主编,薛小雯、朱佳金、蔡召冲、王跃进、鲁屏宇任副主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江南大学制图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书参考了部分同类教材和习题集等(见书后的参考文献),在此谨向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绪论 1
    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 4
    1.1  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 4
    1.1.1  图纸幅面及格式 4
    1.1.2  比例 6
    1.1.3  字体 7
    1.1.4  图线 7
    1.1.5  尺寸注法 10
    1.2  尺规绘图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4
    1.2.1  铅笔 15
    1.2.2  图板和丁字尺 15
    1.2.3  三角板 15
    1.2.4  圆规 16
    1.2.5  曲线板 16
    1.3  尺规几何作图 16
    1.3.1  正多边形的作图方法 17
    1.3.2  斜度和锥度 17
    1.3.3  圆弧连接 18
    1.3.4  椭圆 20
    1.4  平面图形的分析和画法 20
    1.4.1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21
    1.4.2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21
    1.4.3  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 21
    1.5  尺规绘图的方法和步骤 22
    第二章  投影基础 24
    2.1  投影法 24
    2.1.1  投影法的概念 24
    2.1.2  投影法的分类 25
    2.1.3  工程上常用的几种投影图 25
    2.1.4  平行投影法的主要投影特性 26
    2.2  三投影面体系与三视图 27
    2.2.1  三投影面体系 27
    2.2.2  三视图的形成 27
    2.2.3  三视图的投影特性 28
    2.2.4  三视图的画法 30
    2.3  立体表面的点、线、面的投影分析 32
    2.3.1  点的投影 33
    2.3.2  直线的投影 35
    2.3.3  平面的投影 38
    2.4  基本体的三视图 41
    2.4.1  平面立体 41
    2.4.2  曲面立体 43
    第三章  轴测图 49
    3.1  概述 49
    3.1.1  轴测图的形成 49
    3.1.2  轴测轴、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50
    3.1.3  轴测图投影特性 50
    3.1.4  轴测图的分类 50
    3.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51
    3.2.1  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51
    3.2.2  平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 51
    3.2.3  曲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 54
    3.3  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57
    3.3.1  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58
    3.3.2  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58
    3.4  徒手绘制形体的轴测图 59
    3.4.1  绘制草图的要求 60
    3.4.2  目测实物方法 60
    3.4.3  徒手绘图的基本作图方法 61
    3.4.4  徒手绘制形体的轴测图 62
    第四章  组合体 65
    4.1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及表面过渡关系 65
    4.1.1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 65
    4.1.2  形体间相邻表面过渡关系 66
    4.2  平面与立体相交 67
    4.2.1  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 67
    4.2.2  平面与曲面立体相交 69
    4.3  立体与立体相交 77
    4.3.1  表面取点法 78
    4.3.2  辅助平面法 80
    4.3.3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81
    4.3.4  多体相贯 82
    4.4  组合体视图的画法 83
    4.4.1  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83
    4.4.2  组合体视图的画图方法 84
    4.5  读组合体视图 87
    4.5.1  读图要点 88
    4.5.2  读图的基本方法 91
    4.6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96
    4.6.1  基本体的定形尺寸 96
    4.6.2  组合体的定位尺寸 96
    4.6.3  组合体的总体尺寸 97
    4.6.4  标注尺寸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7
    4.6.5  尺寸标注的清晰布置 99
    4.6.6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方法和步骤 100
    4.7  组合体的构形设计 101
    4.7.1  组合体的构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102
    4.7.2  组合体的构形设计方法 104
    第五章  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 106
    5.1  视图 106
    5.1.1  基本视图 106
    5.1.2  向视图 107
    5.1.3  局部视图 108
    5.1.4  斜视图 109
     5.2  剖视图 110
    5.2.1  剖视图的基本概念 110
    5.2.2  剖视图的画法 111
    5.2.3  剖切面的种类 116
    5.2.4  剖视图的种类 119
    5.3  断面图 123
    5.3.1  断面图的概念 123
    5.3.2  断面图的种类及其画法 123
    5.4  其他表达方法 126
    5.4.1  局部放大图 126
    5.4.2  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126
    5.5  机件表达方法综合应用 130
    5.6  第三角投影法简介 131
    5.6.1  第三角投影法 131
    5.6.2  第三角投影法的三视图 132
    5.6.3  第三角投影法中基本视图的配置 132
    5.6.4  第三角投影画法和第一角投影画法的识别符号 133
    第六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 134
    6.1  螺纹 134
    6.1.1  螺纹的形成 135
    6.1.2  螺纹的结构 135
    6.1.3  螺纹的要素 136
    6.1.4  螺纹的种类 137
    6.1.5  螺纹的规定画法 138
    6.1.6  常用螺纹的标记 139
    6.2  螺纹紧固件 141
    6.2.1  螺纹紧固件规定标记 141
    6.2.2  螺纹紧固件的简化画法 142
    6.2.3  螺纹紧固件连接装配图的画法 143
    6.3  其他标准件和常用件简介 146
    6.3.1  键 146
    6.3.2  销 147
    6.3.3  滚动轴承 148
    6.3.4  齿轮 151
    6.3.5  弹簧 154
    第七章  零件图 157
    7.1  零件图的内容 157
    7.2  零件的结构分析 158
    7.2.1  零件的结构分析方法 158
    7.2.2  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 159
    7.3  零件的视图选择和尺寸标注 162
    7.3.1  零件的视图选择 162
    7.3.2  零件的尺寸标注 163
    7.3.3  典型零件的图例分析 166
    7.4  零件的技术要求 170
    7.4.1  表面粗糙度 170
    7.4.2  极限与配合 174
    7.4.3  几何公差简介 179
    7.5  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181
    7.5.1  概括了解 181
    7.5.2  分析视图并想象零件形状 182
    7.5.3  尺寸分析 183
    7.5.4  了解技术要求 183
    第八章  装配图 184
    8.1  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184
    8.1.1  装配图的作用 185
    8.1.2  装配图的内容 185
    8.2  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 186
    8.2.1  装配图的规定画法 186
    8.2.2  装配图的特殊画法 186
    8.3  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188
    8.3.1  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 189
    8.3.2  装配图中的技术要求 189
    8.4  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和明细栏 189
    8.4.1  序号及其编排方法 189
    8.4.2  明细栏 190
    8.5  装配结构合理性简介 191
    8.6  部件测绘和装配图画法 191
    8.6.1  了解和分析测绘对象 192
    8.6.2  拆卸零件并绘制装配示意图 192
    8.6.3  绘制零件草图 192
    8.6.4  绘制装配图 192
    8.7  读装配图及拆画零件图 195
    8.7.1  读装配图的基本要求 195
    8.7.2  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195
    8.7.3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198
    第九章  AutoCAD 2010计算机绘图软件应用 200
    9.1  AutoCAD 2010基础知识 200
    9.1.1  AutoCAD 2010的启动与工作空间 200
    9.1.2  AutoCAD命令的执行方式 204
    9.1.3  AutoCAD命令的终止、撤销和重做 205
    9.1.4  创建并管理文件 205
    9.1.5  坐标系 206
    9.1.6  设置基本绘图环境 207
    9.1.7  图形显示控制 210
    9.2  AutoCAD 2010基本绘图命令 211
    9.2.1  绘制直线 211
    9.2.2  绘制圆 211
    9.2.3  绘制圆弧 212
    9.2.4  绘制正多边形 212
    9.2.5  绘制样条曲线 213
    9.3  精确绘图 213
    9.4  AutoCAD 2010基本编辑命令 219
    9.4.1  图形的选择方式 220
    9.4.2  常用的编辑命令 220
    9.4.3  三视图的绘制 228
    9.5  AutoCAD 2010的文字输入和尺寸标注 230
    9.5.1  文字输入 230
    9.5.2  尺寸标注 232
    9.5.3  图块和块属性 242
    9.6  草图约束与参数化绘图 245
    9.6.1  草图约束 245
    9.6.2  参数化绘图 247
    9.7  零件图与装配图的绘制 247
    9.7.1  图案填充 247
    9.7.2  创建样板图 248
    9.7.3  绘制零件图 249
    9.7.4  绘制装配图 250
    9.8  三维实体造型基础 253
    9.8.1  三维视图 253
    9.8.2  三维实体的创建 254
    附录 261
    参考文献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