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文法教育 > ---大类---

组织行为学

书号:9787113259464 套系名称:无

作者:唐雄山 吕向虹 李远辉 出版日期:2020-08-01

定价:45.00 页码 / 开本:236 /16

策划编辑:张文静 责任编辑:潘星泉

适用专业:经管教材 适用层次:本科,高职高专

最新印刷时间: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重点陈述了组织理论的历史演变;第二章深入分析了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与人际知觉,介绍了主要的社会知觉偏差,揭示了知觉与组织行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三章分析了个体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影响个体心理结构特征形成的因素,并由个体心理结构模型导出了组织心理结构模型;第四章对群体行为进行了介绍,论述了建设高效团队的障碍与策略,揭示了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充分论述了组织行为的十大动力,并将这十大动力分类为根源性动力、制度与结构性动力及衍生性动力;第六章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动力,论述了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及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揭示了人际关系对组织运行状态的影响;第七章分析论述了组织中存在的三种冲突:个体内部冲突、人际冲突和部门之间的冲突,并分别提出了处理这三种冲突的原则与策略,从而揭示了冲突对组织行为的启动与调节机制;第八章分析了影响组织领导行为的内在与外在因素,重点论述了组织领导行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 当今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作为政治权力、经济利益、文化与社会权益的载体,组织创造、分割并分配着这些权力与利益。组织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活体,它的心理与行为影响着个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多个组织之中,这些组织在我们的一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时,我们还可能管理一个组织或组织的一个部门。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动因。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重点陈述了组织理论的历史演变;第二章深入分析了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与人际知觉,介绍了主要的社会知觉偏差,揭示了知觉与组织行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三章分析了个体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影响个体心理结构特征形成的因素,并由个体心理结构模型导出了组织心理结构模型;第四章对群体行为进行了介绍,论述了建设高效团队的障碍与策略,揭示了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充分论述了组织行为的十大动力,并将这十大动力分类为根源性动力、制度与结构性动力及衍生性动力;第六章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动力,论述了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及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揭示了人际关系对组织运行状态的影响;第七章分析论述了组织中存在的三种冲突:个体内部冲突、人际冲突和部门之间的冲突,并分别提出了处理这三种冲突的原则与策略,从而揭示了冲突对组织行为的启动与调节机制;第八章分析了影响组织领导行为的内在与外在因素,重点论述了组织领导行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本书是应中国铁道出版社的要求,在《组织行为学原理——以人性为视角》一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此次改编主要有三个:第一,修正原书中的错误与部分观点;第二,替换每一章的开篇案例与章后的讨论案例;第三,在每一章的每一节增加一个导入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唐雄山具体负责第一章,蒋莉负责第二章与第三章,李远辉负责第四章与第五章,吕向虹负责第六章与第七章,陈晶瑛与朱晓影负责第八章。
    在写作这本专著的过程中,作者主要参考了以下作者的著作:孙萍 张平主编的《公共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国权主编的《组织行为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黎红雷主编的《中国管理智慧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陈国海编著的《组织行为学》(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 孙健敏 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杰拉尔德·格林伯格(Jerald Greenberg)著 张志学改编《组织行为学》(英文版·原著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在这里,作者要向以上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的著作给了作者不少的启发;在这部著作中,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他们著作中的部分文字、数据或图表。
    这本书适合用作管理学科的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用书。
  • 第1章 绪论 7
    1.1 组织概述 8
    1.1.1 对组织的理解 8
    1.1.2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 9
    1.1.3 组织的构成要素 12
    1.2 组织理论演变 15
    1.2.1 政治人组织理论 15
    1.2.2 经济人组织理论 16
    1.2.3 社会人组织理论 18
    1.2.4 文化人组织理论 19
    1.2.5 生态系统组织理论 21
    1.2.6 政治人与经济人的较量——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 22
    1.2.7 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26
    1.3 组织行为学 27
    1.3.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 27
    1.3.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28
    1.3.3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29
    1.3.4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 30
    第2章 知觉与归因 36
    2.1 知觉概述 38
    2.1.1 从感觉到知觉 38
    2.1.2 知觉的特性 39
    2.1.3 影响知觉的因素 41
    2.2 社会知觉 46
    2.2.1 社会知觉的含义与特点 46
    2.2.2 社会知觉的类型 48
    2.2.3 社会知觉偏差的类型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57
    2.3 归因 63
    2.3.1 归因的含义 63
    2.3.2 归因模型 64
    2.3.3 归因偏差 68
    第3章 个体心理结构 73
    3.1 个体心理结构概述 74
    3.1.1 个体心理结构的模型与含义 74
    3.1.2 个体心理结构的特点 77
    3.1.3 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81
    3.2 能力 88
    3.2.1 能力的含义 88
    3.2.2 能力的种类 88
    3.2.3 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93
    3.2.4 组织能力与组织行为 95
    3.3 个性、气质与性格 100
    3.3.1 个性 100
    3.3.2 气质 101
    3.3.3 性格 102
    3.3.4 其它个性理论 103
    3.3.5 组织个性与组织行为 108
    第4章 群体与高效团队建设 113
    4.1 群体 114
    4.1.1 群体的含义 114
    4.1.2 群体的结构 115
    4.1.3 群体的类型 119
    4.1.4 群体发展阶段 124
    4.2 建设高效团队 126
    4.2.1 团队的含义、类型与作用 127
    4.2.2 高效团队的特征 130
    4.2.3 建设高效团队的障碍 133
    4.2.4 建设高效团队的策略 137
    第5章 组织行为动力 147
    5.1 根源性动力 150
    5.1.1 组织本性 150
    5.1.2 合作与竞争行为 151
    5.1.3 组织凝聚力 153
    5.1.4 组织士气 159
    5.2 制度与结构性动力 161
    5.2.1 组织规范 161
    5.2.2 组织内部个体角色 164
    5.2.3 组织公民行为 165
    5.3 衍生性动力 166
    5.3.1 组织压力 166
    5.3.2 从众行为 168
    5.3.3 社会助长、社会抑制与社会惰化 173
    第6章 人际关系 178
    6.1 人际关系概述 180
    6.1.1 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动力 180
    6.1.2 人际关系与组织的运行状态 181
    6.1.3 人际关系的类型 183
    6.1.4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186
    6.2 人际吸引 190
    6.2.1 人际吸引的层次 190
    6.2.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91
    6.3 人际沟通 196
    6.3.1 人际沟通的动力 196
    6.3.2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要素 199
    6.3.3 人际沟通的作用 201
    6.3.4 人际沟通的类型 203
    6.3.5 人际沟通的原则 210
    6.4 人际关系能力培养 215
    6.4.1 培养人际吸引的技巧 215
    6.4.2 培养人际沟通的技巧 221
    第7章 冲突 232
    7.1 冲突概述 234
    7.1.1 冲突的含义 234
    7.1.2 冲突的过程 235
    7.1.3 对冲突看法的演变 236
    7.2 个体内部冲突 237
    7.2.1 个体内部冲突的类型 237
    7.2.2 个体内部冲突的后果 241
    7.2.3 个体内部冲突的管理 243
    7.3 组织内部人际冲突 247
    7.3.1 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247
    7.3.2 人际冲突的影响 249
    7.3.3 人际冲突管理 251
    7.4 组织内部群体或部门间冲突 257
    7.4.1 组织内部群体或部门间冲突类型 257
    7.4.2 群体或部门间冲突的来源 258
    7.4.3 组织中群体或部门冲突的管理 259
    7.5 组织内部建设性冲突的激发 263
    7.5.1 必须激发建设性冲突的前兆 263
    7.5.2 激发建设性冲突的方法 266
    第8章 组织领导 271
    8.1 领导的产生 272
    8.1.1 领导产生的人性动因 272
    8.1.2 领导产生的三种方式 273
    8.2 组织领导行为的影响因素 276
    8.2.1 主宰领导行为的内在力量 276
    8.2.2 组织领导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 277
    8.2.3 领导行为模型 281
    8.3 领导行为与组织行为 282
    8.3.1 领导者的个人行为 283
    8.3.2 领导者的组织行为 287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