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教育 > ---大类---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第二版)

书号:9787113266158 套系名称:“十三五”高等学校数字媒体类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许志强 李海东 梁劲松 出版日期:2020-04-01

定价:76.00 页码 / 开本:364 /16

策划编辑:王占清 徐盼欣 责任编辑:王占清

适用专业:计算机类 适用层次:本科

最新印刷时间:2022-10-25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本书由六大部分组成,包括基础理论篇、采集制作篇、内容管理篇、传输集成篇、传播呈现篇,以及综合应用篇。本书以数字媒体元素为主线,深入、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媒体技术原理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为读者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数字媒体搭建了合理、科学的理论架构。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传播、网络新媒体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读者认识和学习数字媒体知识的入门及提高参考书,还适用于数字媒体产业领域中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创作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数字媒体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价值理念。从数字媒体的概念问世,业界和学界对于数字媒体的讨论和研究就持续地进行着。今天,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传媒院(系)都开设了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数字媒体相关课程。数字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变,有形态之变,有影响之变,更有丰富生动的案例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出版4年以来,数字媒体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又产生了很多新进展,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第二版)。新版本保留了第一版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内容,增加了未来网络进展情况、人机交互技术及应用、影响媒介的技术创新、媒体融合和全媒体、智能媒体、媒体智能化变革等多章,因此本书超过50%是新增内容。同时,考虑到长期使用本教材的读者的用书习惯,本书编写格式与第一版一致,即每章开始有本章导读、学习目
    标、知识要点和难点,每章末尾附有思考题和知识点速查。
    本书由许志强、李海东、梁劲松任主编,由章兵、马茜、刘佳奇任副主编,别君华、龙继祥、张珂南、甘瑞、邱嘉懿、王潇筱参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许志强负责全书的框架、协调、统稿、审阅并撰写前言,别君华编写第1章,梁劲松编写第2、8、13章,甘瑞编写第3章,张珂南编写第4章,刘佳奇编写第5章,马茜、章兵编写第6、7章,李海东、龙继祥编写第9、10、11、12、15章,梁劲松、王潇筱编写第13章,许志强、邱嘉懿编写第14、16、17、18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
    谢。此外,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不少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对此,编者十分感激,除了在注释中明确标注之外,还有一些引述文字和参考见解没有一一详细标注,敬请谅解。
    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延用了许志强、邱学军、刘彤、李海东、王雪梅等于2015年编写的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的部分内容。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编?者
                                                                                      2019年10月
  • 基础理论篇
    第1章 艺术家和计算机 2
    1.1 引言 3
    1.2 新媒体、新自由度和新领域 4
    1.3  技术和艺术的互动历程 6
    1.4 艺术对技术的影响 7
    1.5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9
    1.6 引入数字媒体 12
    采集制作篇 15
    第2章 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16
    2.1 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 17
    2.2 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22
    2.3 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 25
    第3章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38
    3.1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38
    3.2 数字图像颜色模型 42
    3.3 数字图像的基本属性及种类 44
    3.4 数字图像获取技术 48
    3.5 数字图像创意设计和编辑技术 50
    3.6 数字图像处理应用领域 55
    第4章 数字音频技术 60
    4.1 数字音频基础知识 61
    4.2 数字音频(处理)设备及其特性 64
    4.3 音频数字化 73
    4.4 数字音频的编辑技术 78
    4.5 数字音频应用领域 79
    第5章 数字视频技术 84
    5.1 数字视频基础知识 85
    5.2 数字视频应用理论基础 90
    5.3 数字视频质量及格式 93
    5.4 数字视频的编辑技术 96
    5.5 数字视频的特效处理 99
    5.6 数字电视标准 101
    5.7 数字视频处理应用领域 103
    第6章 数字动画技术 107
    6.1 动画概述 108
    6.2 传统动画 111
    6.3 数字动画 115
    6.4 数字动画分类 116
    6.5 数字动画制作流程 118
    6.6 数字动画制作技术 126
    6.7 数字动画的应用领域 128
    第7章 游戏设计 130
    7.1 游戏概述 131
    7.2 游戏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流程 136
    7.3 游戏设计相关技术 139
    7.4 区块链+游戏 143
    7.5 游戏的发展状况 146
    内容管理篇 151
    第8章 数字媒体压缩技术 152
    8.1   数字媒体压缩概述 152
    8.2   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 156
    8.3   图像压缩方法 161
    8.4   数字媒体压缩标准 164
    第9章 数字媒体存储技术 170
    9.1 数字媒体存储概述 170
    9.2 数据存储介质 173
    9.3 网络存储 177
    9.4 云存储 182
    9.5 存储技术发展趋势 185
    第10章 数字媒体资产管理 188
    10.1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189
    10.2 媒体资产管理的应用 193
    10.3 版权保护 197
    10.4 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 198
    10.5 未来趋势 204
    传输集成篇 207
    第11章 数字媒体传输技术 208
    11.1 计算机网络 209
    11.2 通信与网络技术 212
    11.3 流媒体技术 217
    11.4 内容集成分发技术 221
    11.5 P2P技术 222
    11.6 IPTV技术 224
    11.7 异构网络互通技术 226
    11.8 数字媒体和网络的融合 226
    传播呈现篇 229
    第12章 未来网络进展情况 230
    12.1 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231
    12.2 信息化应用三个阶段 232
    12.3 未来网络面临的挑战 234
    12.4 未来网络聚焦 234
    第13章 人机交互技术及应用 237
    13.1 人机交互概述 238
    13.2 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241
    13.3 交互设备 246
    13.4 人机交互技术 251
    综合应用篇 257
    第14章 数字媒体内容消费及终端参与 258
    14.1 数字媒体内容消费 259
    14.2 数字媒体终端参与 262
    第15章 影响媒介的技术创新 272
    15.1 新一代传送与计算技术 273
    15.2 新一代多媒体呈现技术  282
    15.3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289
    第16章 媒体融合和全媒体 304
    16.1 信息技术代际变迁和媒体融合升级转型 305
    16.2 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相“融” 306
    16.3 融合发展及其内涵 312
    16.4 全媒体 314
    16.5 未来发展路径探索 322
    16.6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324
    第17章 智能媒体 328
    17.1 数字媒体变革的思考 329
    17.2 智能媒体 330
    17.3 传统媒体生态环境变化和演进 332
    17.4 机器智能:数字浪潮下的“智能”和“生态”思维演变 333
    17.5 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335
    17.6 “点·线·面·体”:传统媒体的创新和突破 339
    第18章 媒体智能化变革 343
    18.1 数据驱动:三重空间数据全面融合处理 344
    18.2 机进人退: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 345
    18.3 基于数据驱动的媒体智能化变革 350
    18.4 人工智能范式驱动下的数字生态共同体 353
  • 四川传媒学院
    
  • ① 教学内容与当前国家、社会就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② 突出实用性,强调“技能”,面向问题,面向应用;
    ③ 应用性和概念性、知识性内容相结合,且均与时俱进,具有先进性;
    ④ 知识内容模块化组织,可供不同院校根据专业需求进行选用,具有良好的教学适用性,文理兼顾;
    ⑤ 在教材的编写风格上,将教材的严肃性和学生的阅读兴趣相结合,让读者能融入案例所设定的人物角色,更容易理解人物角色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