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教育 > 教育技术学类

教育技术基础

书号:9787113122171 套系名称: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规划教材

作者:刘美凤 出版日期:2011-06-01

定价:28.00 页码 / 开本:272 /16

策划编辑:秦绪好 责任编辑:沈洁

适用专业:无 适用层次:高等院校

最新印刷时间: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暂无)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本书从教育技术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出发,认为教育技术作为“如何教”的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种认识,本书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承担的三个主要角色——课程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者,教学资源的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者,甚至是开发者。
    本书的写作建立在编著者多年从事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把教育技术的理论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从教师面临的实际教学任务和问题出发进行编写。
    本书适合师范生、在职教师,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生使用。

     


  • 本教材的编写紧紧围绕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教育技术,以及教师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为促进学习而对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它首先是一个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整体方案,之后才是对实现这个整体方案的过程和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进行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因此,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从整体到部分,从战略到战术,而不是从部分到整体或从战术到战略,教育技术绝不仅限于教学媒体及其教育应用。
    基于这种认识,在这本为师范生编写的《教育技术基础》教材中,始终贯彻教育技术的系统观和整体观,以帮助未来的教师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地从事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这是编写本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同,也会导致对教师与教育技术关系的认识不同。
    教育技术的知识、技能和教师的其他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的反思和研究能力等)一起,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引入作为其重要部分的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找到理解教育技术的“固着点”,有利于他们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比较容易地建立起教育技术的系统观和整体观。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这样编写可以帮助未来的教师形成自身专业发展的思路。另外,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引入教育技术,而不是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开始着手写作,对未来的老师来说比较自然、亲切、简单,容易接受。
    既然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就从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承担的工作或角色的视角出发进行编写。这样,既可以形象地向未来的教师展示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同时也可以很具体地把他们带到未来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工作职责上来,帮助他们直观地认识教育技术,认识未来的工作,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准备。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不仅应在课堂教学上发挥作用,还应从对整个课程进行有效设计开始考虑自己的教学。就教育技术方面而言,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者,也是教学资源的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者;有能力和有兴趣的老师,还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这三个教育技术角色,构成了本教材的三篇。
    本教材的编写大纲由刘美凤提出,编著者共同讨论确定。之后,分工完成初稿。前言、导论、第一篇和第二篇的篇首语、第1章4.2节(课堂教学模式部分)和结语,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刘美凤编写;2.1节、2.2节、3.2节和第4章,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吕巾娇编写;2.3节(课程设计的案例),3.1节、3.3节、3.4节和第5章,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生康翠编写;第三篇的篇首语、第6~9章,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师张志祯博士编写。刘美凤对全书初稿进行审阅并修改。之后,交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2006级本科生李璐和董丽丽进行试阅读,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又对全书进行了修改。最后,刘美凤、吕巾娇对全书进行了统稿。
    为了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本书进行学习,在每章的开头提供了全章的内容结构图和学习建议,也阐明了每章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可以根据内容结构图和学习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参照学习建议,以便更好地理解相关学习内容;每章的后面提供了思考与练习题,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思考与实践本章的学习内容;在每章的后面还提供了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教学和学习者学习时参考;对某些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小拓展”,一方面帮助学习者了解相关知识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扩展知识面;每章的最后提供了本章的参考文献,为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提供参考资源。
    最后,衷心感谢本丛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沈复兴教授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以及中国铁道出版社编辑自始至终的支持、督促和帮助。
    由于时间紧迫,加上编著者学识与水平有限,本教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  者 
    2010年7月

     


  • 导论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技术 1
    第一篇  教师:课程的设计者
    第1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11
    1.1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2
    1.2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个层次 15
    思考与练习 16
    教学活动建议 16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课程设计 17
    2.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18
    2.1.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19
    2.1.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24
    2.2  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26
    2.2.1  确定课程目标——学习需要分析 26
    2.2.2  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学习内容分析 32
    2.2.3  安排课程活动 38
    2.2.4  课程设计的评价 40
    2.3  课程设计的案例 41
    2.3.1  A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程设计案例 41
    2.3.2  B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案例 47
    思考与练习 51
    教学活动建议 51
    参考文献 52
    第二篇  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者
    第3章  课堂教学设计 54
    3.1  学习目标的阐明 55
    3.1.1  什么是学习目标 55
    3.1.2  阐明学习目标的意义 56
    3.1.3  阐明学习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57
    3.1.4  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57
    3.1.5  教材分析 62
    3.2  学生特征分析 63
    3.2.1  学生初始能力的确定 64
    3.2.2  学生的一般特征 66
    3.2.3  学习风格 68
    3.2.4  分析学生特征的重要意义 71
    3.3  教学策略的制定 72
    3.3.1  课的划分 72
    3.3.2  教学策略及其制定的依据 74
    3.3.3  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安排 76
    3.3.4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媒体 83
    3.4  教案的编写及其评价 89
    3.4.1  教案的编写与举例 89
    3.4.2  教案的评价 96
    思考与练习 96
    教学活动建议 96
    参考文献 97
    第4章  课堂教学实施 98
    4.1  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99
    4.1.1  学生对新的学习发生兴趣 99
    4.1.2 学生对先前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回忆 100
    4.1.3  开始新的学习 101
    4.1.4  学生理解并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
    4.1.5  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102
    4.2  课堂教学模式 103
    4.2.1  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功能 103
    4.2.2  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104
    4.3  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 112
    4.3.1  语言技能 113
    4.3.2  体态语技能 115
    4.3.3  媒体运用与开发技能 116
    4.3.4  课堂教学组织技能 118
    4.3.5  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121
    思考与练习 125
    教学活动建议 125
    参考文献 125
    第5章  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 126
    5.1  课堂教学评价 127
    5.1.1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27
    5.1.2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 128
    5.1.3  课堂教学评价的工具 130
    5.2 课堂教学反思 139
    5.2.1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40
    5.2.2  教师反思教学的方式 140
    5.2.3 教学反思具有的研究价值 144
    思考与练习 144
    教学活动建议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三篇  教师:教学资源的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者
    第6章  教学资源概述 147
    6.1  教学资源 148
    6.1.1  教学资源及其分类 148
    6.1.2  教学资源的作用 150
    6.1.3  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资源相关素养 152
    6.2  教学资源的利用与评价 153
    6.2.1  教学资源利用的案例阅读与思考 153
    6.2.2  教学资源利用的原则 154
    6.2.3  教学资源利用的过程 156
    6.2.4  教学资源评价的过程 158
    6.2.5  数字化教学资源评价标准 160
    6.3  教学资源的管理 162
    6.3.1  教学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162
    6.3.2  资源信息的管理 163
    6.3.3  数字化资源的管理 163
    思考与练习 165
    教学活动建议 166
    参考文献 166
    第7章  媒体资源的利用 167
    7.1  教学媒体的理论 168
    7.1.1  教学媒体与硬件教学资源 168
    7.1.2  教学信息的表征与感知 170
    7.1.3  教学媒体研究 174
    7.1.4  教学媒体的共性与特性 175
    7.1.5  “经验之塔”理论 177
    7.2  常规教学媒体 178
    7.2.1  黑板 178
    7.2.2  印刷材料 179
    7.2.3  模型与实物 182
    7.3  视觉媒体 182
    7.3.1  胶片投影机 183
    7.3.2  幻灯机 183
    7.3.3  照相机 184
    7.4  听觉媒体 186
    7.4.1  听觉媒体概述 186
    7.4.2  听觉媒体的教学应用 187
    7.5  视听媒体 188
    7.5.1  电视 189
    7.5.2  录像 189
    7.5.3  摄像机 190
    思考与练习 190
    教学活动建议 191
    参考文献 191
    第8章  软件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 192
    8.1  素材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193
    8.1.1  文本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193
    8.1.2  图片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197
    8.1.3  音频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201
    8.1.4  视频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205
    8.2  集成类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208
    8.2.1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208
    8.2.2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212
    8.2.3  主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214
    8.2.4  网络课程的设计 218
    8.3  软件资源的查找 223
    8.3.1  文献资料类资源 224
    8.3.2  学科资源 224
    8.3.3  通用资源 225
    8.4  软件工具的利用 225
    8.4.1  字处理软件 225
    8.4.2  电子表格软件 226
    8.4.3  知识可视化工具 228
    8.4.4  学科专用工具 229
    思考与练习 231
    教学活动建议 231
    参考文献 231
    第9章  教学环境资源的利用 233
    9.1  教学环境资源概述 234
    9.2  现实教学环境 236
    9.2.1  常规教室 236
    9.2.2  多媒体教室 237
    9.2.3  网络教室 240
    9.2.4  语言实验室 241
    9.2.5  微格教室 243
    9.2.6  学习中心 245
    9.3  虚拟教学环境 247
    9.3.1  网络教学平台 247
    9.3.2  虚拟教室 249
    9.3.3  数字校园 252
    思考与练习 254
    教学活动建议 254
    参考文献 254
    结语  教育技术与教师共同发展 255